requestId:68ab424925e8c4.42655888.
在6月包養5日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西藏自治區政府新聞辦舉行行文發布會,新聞發言人、西藏自治區環保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莊紅翔發布《2014西藏自治區環境狀況公報》并回答媒體提問。
2014年西藏自治區環境狀況公報
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廳
綜述
2014年,全區環境保護工作圍繞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和美麗西藏建設,以打好“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環境監管執法、生態文明宣教、環境保護考核”四大戰役為重點,扎實推進生態保護、污染防治、輻射環境管理等工作,環境保護優化發展的能力包養網心得和水平不斷提升。
一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順利推進。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啟動了生態紅線劃分和環境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全面實施《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3大類10項工程。二是環境監管執法深入開展。會同工信、國土、包養網住建等9部門聯合開展了環保專項行動,對5個重點領域的346個企業進行了檢查。三是生態文明宣教成效明顯。自治區組成了西藏生態文明建設巡回宣講團分赴7地(市)及14個縣,對7000余名干部群眾和學校師生進行了一次全面的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四是建立了環保考核工作機制。《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考核辦法》的出臺,建立了環境保護與財政轉移支付掛鉤的獎懲機制。五包養網評價是環境監測能力全面提升。7地(市包養)環境監測站全部通過計量認證,結束了地市環境監測站不能獨立開展環境監測工作的歷史。
2014年,全區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包養網評價放總量控制在國家核定的范圍內。納入監測的河流、湖泊,斷面水質均達到或優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地級以上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74個縣(區)政府所在地環境空氣質量均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拉包養薩市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空氣質量排名第三位。全區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在良好狀態。
目錄
環境狀況1
水環境1
大氣環境3
聲環境7
固體廢物8
輻射環境9
草地/森林/濕地10
生物多樣性12
環境保護專欄14
生態保護14
項目管理15
污染減排15
監管執法16
環境宣教17
監測科研18
隊伍建設19
環境狀況
水環境
2014年,全區主要江河、湖泊水質狀況保持良好,達到國家規定相應水域的環境質量標準。
狀況
主要江河水系2014年,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等主要江包養河干流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類標準;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河等流經重要城鎮的河流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發源于珠穆朗瑪峰的絨布河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Ⅰ類標準。
湖泊2014年,羊卓雍錯、納木錯等重點湖泊水質總體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Ⅰ類標準。
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全區七地(市)行署(政府)所在地城鎮的21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總體保持良好,均達到《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1993)Ⅱ類標準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Ⅲ類標準。
廢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14年,全區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為27917噸,氨氮(NH3-N)排放總量為3441噸,控制在國家核定的范圍內。
措施與行動
2014年,山南地區澤當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收集系統工程已基本建成;拉薩市(二期)、日喀則市、八一鎮、獅泉河鎮、那曲鎮、亞東縣、樟木鎮等生活污水處包養軟體理廠正在建設;拉薩市林周縣和墨竹工卡縣縣城污水人工濕地處理試點項目開工建設。
2014年,開展了全區74個縣(區)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組織開甜心花園展了拉薩市4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狀況評估。落實專項資金2634.6萬元,實施了19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完成了31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驗收。落實資金3000萬元,實施了20個重點縣300個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項目。
大氣環境
2014年,全區主要城鎮大氣環境質量整體保持優良。拉薩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標準;桑珠孜區、澤當鎮、八一鎮、卡若區、那曲鎮、獅泉河鎮環境空氣質量均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標準。
狀況
重點城市空氣質量2014年,拉薩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二級標準。
二氧化硫(SO2)日均值介于0.005~0.020毫克/立方米之間,年均值為0.01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NO2)日均值介于0.006~0.051毫克/立方米之間,年均值為0.020毫克/立方米。一氧化碳(CO)日均值介于0.3~2.1毫克/立方米之間,年評價為24小時平均第95百分位數濃度為1.8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均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一級標準濃度限值。
可吸入顆粒物(PM10)日均值介于0.020~0.238毫克/立方米之間,年均值為0.059毫克/立方米。細顆粒物(PM2.5)日均值介于0.009~0.076毫克/立方米之間,年均值為0.025毫克/立方米。臭氧(O3)日最大8小時平均值介于0.054~0.176毫克/立方米之間,年評價為日最大8小時平均第90百分位數濃度為0.134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臭氧均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標準濃度限值。
降塵量平均為8.37噸/(平方千米 30天)。
按空氣質量指數(AQ包養網單次I)統計,拉薩市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56天,占97.54%,輕度污染占2.46%。2014年,拉薩市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空氣質量排名第三位。
主要城鎮空氣質量2014年,6地(市)行署(政府)所在地城鎮,二氧化硫(SO2)日均值介于0.001~0.070毫克/立方米之包養網間,二氧化氮(NO2)日均值介于0.001~0.072毫克/立方米之間,均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一級標準濃度限值;可吸入顆粒物日均值介于0.002~0.315毫克/立方米之間,均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標準濃度限值。
2014年,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評價,6地(市)行署(政府)所在地城鎮空氣包養價格ptt質量優良率分別為:桑珠孜區99.7%、八一鎮100%、澤當鎮97.8%、卡若區90.7%、那曲鎮95.9%、獅泉河鎮99.5%。全年主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其原因主要是冬春季節降水少、氣候干燥、大風及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素導致空氣中浮塵增加。
珠穆朗瑪峰區域空氣質量2014年,珠穆朗瑪峰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繼續保持在優良狀態,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一級標準。
酸雨2014年,拉薩市降水pH值介于7.5-7.7之間,未出現酸雨。
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14年,全區二氧化硫(SO2)排放總量為4250噸,氮氧化物(NOx)排放總量為48344噸,控制在國家核定的范圍內。
措施與行動
2014年,落實中央主要污染物減排專項資金98包養網4萬元,對六地(市)行署(政府)所在地的12個空氣自動監測子站進行了升級改造,增加了細顆粒物(PM2.5)、臭氧(O3)、一氧化碳(CO)監測能力。全區七地(市)實現與國家聯網并實時發布城鎮空氣質量監測數據。開展了全區74個縣(區)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工作。
積極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印發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制定了相關工作實施方案,重點推進機動車污染防治工作,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3824輛。加強重點行業廢氣治理,對全區現役兩家新型干法水泥生產企業實施了煙氣脫硝技術改造。全區銷售的汽、柴油達到國Ⅳ標準。拉薩市包養網車馬費推廣使用新型環保公交車。
全區大力發展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2014年,全區共建成5000座農村戶用沼氣池甜心花園、17個服務網點和5個大型沼氣設施。全區新建并網光伏電站3座,裝機容量5萬千瓦。
聲環境
2014年,拉薩市環境噪聲聲源構成中,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生活娛樂噪聲仍占主導地位。
狀況
2014年,拉薩市功能區環境噪聲晝夜等效聲級范圍為:1類區晝間介于34.5~53.8分貝之間,未超包養網心得標;夜間介于29.4~49.6分貝之間,超標率為19%。2類區晝間介于42.0~66.5分貝之間,超標率為38%;夜間介于31.8~59.4分貝之間,超標率為61%。4a類區晝間介于48.4~66.9分貝之間,未超標;夜包養網間介于42.8~65.9分貝之間,超標率為50%。
2014年,拉薩市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較好,等效聲級介于60.5~73.2分貝之間,年均值為67.9分貝,年均值較上年上升1.6%。測定道路總長度為52.95千米,超標路段達8.95千米,超標率為17 %。
措施與行動
2014年,全區持續開展公共場所噪聲污染專項治理,推進夜間建筑施工噪聲污染防治,在噪聲擾民的多發季節,充實執法力量進行集中查處。加大了施工和娛樂噪聲擾民問題的監管與查處力度。繼續開展全區中高考期間噪聲污染控制與監督檢查。
固體廢物
全區固體廢物主要為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等包養。
狀況
2014年,全區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383萬噸、7地(市)行署(政府)所在地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為37.6萬噸、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產生量為0.1萬噸。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率為100%。
措施與行動
2014年,進一步加強了采選礦企業包養俱樂部工業固體廢物處置的環境監管。對407家固體廢物產生企業進行了申報登記。對全區7地(市)14家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29家廢品回收企業以及自治區危險廢物集中處置中心和6地(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進行了現場檢查。
薩嘎縣等15個縣城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已建成;達孜縣等10個城鎮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置設施及拉薩市生活垃圾填埋場二期工程正在建設。截至2014年底,全區共有56座城鎮生活垃圾填埋場建成投入使用。
山南地區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通過竣工環保專項驗收和終驗。自治區危險廢物集中處置中心及林芝、阿里地區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投入試運行。日喀則、昌都、那曲三地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完成工程建設。
輻射環境
2014年,全區輻射環境質量良好。
狀況
全區17家放射源使用單位和154家射線裝置使用單位依法取得輻射安全許可證,940臺(套)射線裝置和90枚放射源均處于安全監管狀態。自治區城市放射性廢物庫運行正常,所有廢舊放射源安全收貯。環境地表γ空氣包養瞬時劑量率介于43.5—198.6納戈瑞/小時之間。水體、土壤、氣溶膠樣品放射性水平保持在天然本底漲落范圍內。公共電磁輻射環境符合國家標準。
措施與行動
2014年,開展了全區27個國控網點、39個區控點和1個宇宙射線點位的輻射環境監測,獲得輻射環境常規監測數據3090個,出具監測報告12份。對15家涉源單位、6家礦山和9家射線裝置單位進行了監督性監測,獲得監測數據2492個。
草地/森林/濕地
狀況
草地全區共有天然草地面積8800萬公頃,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積7700萬公頃。
包養網森林全區現有森林16包養網84.8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4.0包養網1%。全區森林面積居全國第5位,森林蓄積居全國第1位。
濕地全區濕地652.9萬公頃,約占全區國土面積的5.31%,并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高原濕地。
措施與行動
2014年,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行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等措施,草原超包養條件載過牧現象得到有效遏制。落實資金54083.4萬元,實施了退牧還草工程,其中,休牧圍欄910萬畝,退化草地補播275萬畝,人工飼草地建設2萬畝,舍飼棚圈22842座。
全區共完成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124萬畝,新封育面積75.8萬畝。“兩江四河”流域造林綠化工程規劃編制完成,日喀則南木林縣艾瑪崗試點工作成效明顯。繼續實施長江上游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生態公益林3.3萬畝。投入資金1850萬元,完成退耕還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10萬畝。繼續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對全區7地(市)65個縣(區)的1011.27萬公頃國家重點公益林進行了有效管護。
實施了拉薩周邊濕地生態功能保護區和日喀則城郊濕地保護與恢復建設項目;落實資金2861萬元,實施了馬泉河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落實資金3000萬元,實施了雅江中游河谷黑頸鶴保護區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項目;落實資金1600萬元,實施了拉姆拉錯、朱拉河、嘉乃玉錯、麥地卡、瑪旁雍錯等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落實雙湖、日土、安多等3縣濕地保護獎勵資金1500萬元。
生物多樣性
西藏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是生物多樣性重要基因庫。
物種西藏有野生植物9600多種,高等植物6400多種(其中,維管束植物5700多種,苔蘚植物700多種),隸屬270多科,1510余屬,有855種為西藏特有。有特殊用途的藏藥材300多種。有212種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
西藏動物種類極為豐富。野生脊椎動物798種,已有125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占全國重點包養網評價保護野生動物的1/短期包養3以上,有196種為西藏特有。西藏野驢、野牦牛、藏羚羊等為我國特有的珍稀保護動物,滇金絲猴、野牦牛、藏羚羊、黑頸鶴等45種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此外,西藏還有多種特殊的裂腹魚類,其種類和數量均占世界裂腹魚類的90%以上;鳥類488種,有22種為西藏特有鳥類;昆蟲類近4000余種。據初步統計,西藏水生生物中的浮游動物760多種,其中,原生動物458種,昆蟲208種,鰓足類56種。水生植物中硅藻類共計340種。
自然保護區截至2014年底,全區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其中,國家級9個,自治區級14個,地市縣級24個),保護區總面積41.22萬平方公里,占全區國土面積的34.35%。
生態功能保護區截至2014年底,全區已建立各類生態功能保護區22個(其中,國家級1個)。
措施與行動
2014年,《西藏自治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通過自治區人民政府的審批。實施瀕危物種救護繁育項目5個。
落實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資金0.7億元 TC:sugarpopular900
發佈留言